|
|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世界文化遗产——洪泽湖大堤

世界文化遗产——洪泽湖大堤

关键词:大堤,洪泽湖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洪泽文化
  • 电 话:
  • 网 址:http://
  • 感谢 jshz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34449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洪泽湖大堤也作为大运河58处遗产点之一,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洪泽湖大堤,又名洪泽湖古堰,始建于东汉建安年间,至清乾隆年间方建成。它北起淮阴区码头镇,南迄洪泽县蒋坝镇,全长70.4公里,全部用石料人工砌成,是中国古代最重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与四川都江堰并称“堰中双雄”。
    洪泽湖大堤始建于东汉建安五年(200年),由广陵太守陈登主持建筑,初为15公里,始称“高家堰”。明永乐年间,河漕督运陈宣在武墩至周桥之间兴工修堤。明万历年间,总理河漕潘季驯将大堤延筑至蒋坝,至此,洪泽湖大堤基本建成。
    从明万历八年(1580年)起,洪泽湖大堤的迎水坡就开始增筑直立式条石墙护面,时称“石工墙”,历经明清两代171年形成规模。石工墙使用千斤重的条石及糯米石灰浆砌筑,共用条石6万多块,且规格统一,筑工精细,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建设的高超技艺。洪泽湖大堤的筑堤成库规划和直立条式防浪墙坝工程技术代表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石堤雄伟壮观,蜿蜒曲折共108弯,犹如“水上长城”。长堤沿线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如九龙湾、周桥大塘、乾隆御碑、滚水坝、黄罡寺、三河闸等。
    洪泽湖大堤在18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其建造历史虽然比都江堰晚400多年,但它工程之浩大(长70.4公里),效益之深广(保护2000万人口、灌溉3000万亩良田、保障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都超过任何古堰,所以它又是一座天然的水利历史博物馆。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大堤又进行多次加固,其中规模比较大的共有三次。
    第一次是1951—1955年的全面检修,并在石工墙前加筑石戗,分别建造三河闸、高良涧闸、二河闸,在三河闸下开挖长达150公里入江水道;在高良涧闸下开挖长达168公里苏北灌溉总渠入海水道;在二河闸下开了长达170公里的淮沭新河,沟通淮、沂、沭流域并入海。这样初步解决了淮水入江、入海的出路问题,又使洪泽湖成为苏北地区的湖泊型大水库。
    1965—1969年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加固工程,拆除老石工加筑斜坡,又从湖里取土在坡前修筑防浪台;同时扩大入江水道的排泄工程,使排洪流量从不足8000立方米每秒,扩大到12000立方米每秒,大大减轻了汛期湖堤的压力。
    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又进行了第三次大修,即对大堤实行抗震加固,工程重点是高良涧至蒋坝的沙性土层段,在堤后加筑长22.15公里的两级平台,在淤泥层厚又难以清完的九龙湾等堤基段,加筑三级平台,并填平周桥等处带有隐患的深塘,基本上清除了堤后各种隐患。
    2003年,洪泽湖入海水道完工后,彻底解决了几百年来淮河的入海问题。被大堤关锁的洪泽湖,可以接纳淮河中上游面积达16万平方公里的来水,最大蓄泄量可达100亿立方米,常年可以储蓄30多亿立方米的水量,从而使洪泽湖成为苏北地区泄洪、灌溉、航运、城市供水、发电、旅游和水产等综合利用的湖泊。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18911648573 传真:18911648573 邮箱:627527792#qq.com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